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成都举行 全球精英共促文明交流互鉴
2023-09-20 21:56
举报

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陈光旭

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”9月20日,作为首届金熊猫奖重要活动,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。来自国内外各大领域的知名人士、专家学者、影视工作者齐聚一堂,围绕“文明共生:多彩、平等、包容”这一主题,探讨全球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。

主题演讲

上午的主论坛上,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主题演讲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·索尔海姆以《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》为题,强调了文明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作用;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·博科娃以《人类和平与多元文化交流》为题,阐述了多元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性;泰国前总理阿披实·维乍集瓦提出文明互鉴可以促进亚洲文明共同发展。埃及前外交部长纳比尔·法赫米、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斯泰利奥斯·维尔维达基斯、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史艾,也分别以《文化交流和文明的延续》《文明古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》《东西方文化互鉴》为题,发表了演讲。

创作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名人雕像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,在《塑中华文化之“形”》演讲中表示:“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中华文化名人,扬雄、司马相如、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杨慎……他们是一座座里程碑,刻载着四川乃至中国的文化旅程。多年来,通过雕塑杰出人物表现历史沧桑、文化迹痕,让我获得了为杜甫、苏轼等先贤塑像并立于杜甫草堂博物馆、三苏祠的机缘。作品立在哪里,感情便倾注在哪里,因此,我一往情深于这片厚土。”

在吴为山看来,塑形,实则在塑神,塑文化之神。“中华文化的群体性格、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形成了相对稳定、恒久的关系。其通过艺术呈现,即为中华文化之‘形’。此形,融物性、诗性、哲性于一体而折射出‘神’。此神,便是道、是德。”塑中华文化之“形”,须凸显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价值,“我们当在历史中总结规律,在现实中捕捉灵感,在文脉中激活创造动力,在交流中感知文化生命的体温,在比较与对话中充分把握民族艺术的独特性。”

巅峰对谈

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以《文化历史根源与文化自信》为题,指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借鉴的重要性,强调中华文明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之林。“经久不衰的文明、文化,都是不断自觉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,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的结果。”葛剑雄认为,“文明互鉴不能停留在理念上,更不能只是一句口号。我们应该认真了解、理解和研究其他文明——特别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——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或学习,并且应该有借鉴或学习的具体行动、具体成果。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并行不悖、相得益彰。”

中国香港导演、影视制作人唐季礼则以《精武门》《卧虎藏龙》等多部中国功夫电影作品为例,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。“中国电影的古典传统美学、含蓄的情感表达,以及电影对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精神的表现,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同。中国电影人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素材,传达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。”

主题演讲

在随后的“巅峰对谈”环节中,中国导演、电影《封神》导演乌尔善,美国著名特效大师、《星球大战》《独立日》视效师道格拉斯·汉斯·史密斯,英国导演、编剧、《柴米油盐之上》导演柯文思,美国导演、编剧、制片人、《狮子王》导演罗伯·明可夫,印度音乐家联合会秘书长、印中电影学会主席基舍尔·贾瓦德,追光动画总裁、《长安三万里》监制于洲,则围绕“未来影像:传承文明 开创新境”这一议题,分享了各自的观点。

谈及今年大热的《封神第一部》时, 乌尔善直言:“《封神》改编自中国著名的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,改编这个故事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。每个人都有对这个神话世界的想象,成为一名导演之后,我特别希望能够用当代电影的方式,用现代的电影技术、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情感内涵,重新尝试这个经典神话。”在他看来,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众多经典故事需要现代人去挖掘、学习。他也希望《封神》这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电影,能被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、不同语言习惯的人看懂、喜欢。

下午,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还举办了4场平行论坛,即“传统与现代: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”“数字与文化:技术赋能新传播”“市场与机遇:影视产业多元创投新模式”“跨界与融合:国际文化合作中的青年力量”,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平台,促进各种文化的互鉴和交融。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
推荐阅读